【推荐】全球仅十几艘半潜船,中国正建造第9艘!中国造船业有多强大?-广船有多少人
众所周知,目前中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近期,中国船舶集团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该集团正在建造5万吨半潜船。据悉,目前全球一共只有十几艘半潜船,而此次开工的这艘船则是中国建造的第9艘半潜船。这组数字颇令人感到意外:中国的造船业什么时候也变得这么强大了呢?
1.现状:中日韩三分天下造船业,中国成为个中翘楚
上周末有消息指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船舶)所属的广船国际有限公司正式开工为中远海运特种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建造5万吨半潜船。要知道,
目前全球的半潜船数量也不过十几艘,而此次开工建造的这艘半潜船,却已经是广船国际建造的第9艘半潜船。
国人在为这两个数字感到骄傲之际,可能还会发出这样一个疑问:
中国造船业目前在全球已经处于什么水平了呢?
其实,从中国船舶这条消息就可以发现,目前在全球半潜船制造方面,中国无疑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什么是半潜船呢?据介绍,
半潜船其实就是一种可以调整自身压载水,令装货甲板潜入水中,从而将承运的特定货物(如舰船、驳船、钻井平台等)从指定位置浮托举运输到指定位置的一种特殊的船舶,有着"海上大力神叉车"之称。
中国是继荷兰之后第二个能自主设计并建造半潜船的国家,目前也仅有中国和荷兰两国能做到这一点。
在2002年之前,这一领域一直被荷兰垄断,而2002年广船国际成功建造出中国第一艘、同时也是全球最先进的大型半潜式运输船,这才填补了中国半潜船建造史上的空白,同时也开始打破荷兰的垄断。
如今,广船国际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半潜船生产商之一,并且还呈现出后来居上的趋势,这无疑令人侧目。事实上,
除了半潜船之外,中国整个造船业目前在全球市场中也处于数一数二的地位。
目前,中日韩已经三分全球造船业的天下,全球造船业90%以上的市场都已经掌握在中日韩三国手中。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
今年前10个月,中国在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3个方面在全球市场的占比分别为36.8%、43.6%和43.6%,韩国则分别为33.6%、37.2%和29.2%,日本为25.5%、17%和23.1%。
从今年的数据来看,
中日韩虽三分造船业的天下,不过在三国之中,中韩在造船业方面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而日本则稍显疲态。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中日韩三国在全球造船业的角逐将越来越激烈,稍不留意就有可能铩羽而归,甚至成为全球造船业这场"竞赛"的看客。
2.历史:40年的浮浮沉沉,从一穷二白到迎来辉煌
事实上,虽然国人都知道中国的制造业非常强大,但是恐怕却鲜少有人知道中国在全球造船业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了。那么,
中国造船业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强大了呢?这可能要从近40年来中国造船业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讲起。
1978年中国经济开始和世界接轨,和国内其他大多数产业一样,中国造船业也处于极为落后的状态。不过,
随着中国的开放,"将船舶打进国际市场以换取外汇"却成为中国造船业的目标,彼时的中国船厂,甚至连在国内市场都没能站稳脚跟,因此这个目标在大多数人眼中,似乎都是鞭长莫及的。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可能是中国造船业"二次创业"最真实的写照了。从这一年开始,中国船舶工业开始艰难地进军国际市场,同时也开始实现脱胎换骨
。数据显示,在1982年至1997年中国船舶工业打进国际市场的前15年里,中国累计造船1415余万DWT(载重吨),累计向美国、德国、日本、法国、挪威、瑞典、加拿大、希腊和丹麦等多个发达国家出口了1100多万DWT。
这组数据表明,
在中国船舶工业二次创业的前十多年中,中国造的船近80%用于出口,实现了1978年定下的"出口创汇"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造船业的壮大,可以说完全是靠自有资金在推动的。据悉,
在1986年至1990年间,国家对船舶业的总投资额仅相当于引进一条汽车生产线的资金。
一系列激动人心的成就背后,却是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中奋力拼搏、杀出重围的结果,其中的艰辛恐怕是外人难以体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
1978年中国造船业刚转向世界之际,至少就有3个难题摆在面前:
(1)技术落后
如上文所说,当时中国造船业甚至连国内市场都没能站外脚跟,更不要说要出口创汇了。
彼时中国造船业的技术,与主导造船业的其他国家相比,至少落后了几十年,出口给谁都成问题。
幸好当时的香港船王包玉刚与其胞弟包玉星给中国造船业送来订单,这才解决了中国船无处出口的问题。然而,二人也对中国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
这艘船必须按照英国劳氏船级社标准建造。在历经5个月的艰难协商之后,中国决定按照英国的标准来办事。
这笔订单令中国造船业清楚地知道自身与世界存在的技术差距,并开始虚心求教,同时将外国技术与现有生产条件相结合,并在这一基础上对技术进行革新。而
正是在这种不怕苦、不服输的精神之下,中国造船业交出了非常亮眼的成绩——197米巨轮的误差只有2毫米,而23米宽的船身误差竟然为零,这在全世界范围内可能都是非常瞩目的成就。
从现在来看,
当年这笔订单附带的堪称苛刻的条件,虽然对中国造船业来说是一大挑战,但是同时也让中国清楚地看到自身的落后,从而倒逼中国进行技术革新,跑步跟上主流国家的技术。
而从其结果来看,中国人再次创造了"奇迹",同时也为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打响了口碑。
据悉,
1980年至1982年间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一共拿下了77艘出口船的合同
,这也成为中国造船业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之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国际造船业寒冬
技术落后虽然是中国造船业出海面临的一个难关,但是也不是完全无法跨越的。然而,
中国决定出口船舶的这一年,还恰逢全球造船业近百年来最惨烈的一年,当时西方国家刚刚经历过多次"石油冲击",因此面临着严重的通胀和经济衰退的问题,而全球造船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在这一年爆发。
数据显示,与造船业巅峰期相比,
1978年全球造船总量下降了69%,下降总吨位数达到2000万吨以上,而当时正称霸全球造船业的日本,国内40家船厂的平均开工率却只有39%,1978年上半年日本2.57万名造船工人被解雇,全球造船业进入寒冬。
在这种环境下,
美欧造船企业纷纷倒闭,日韩造船厂也出现了大规模的亏损
,一没技术二没资金的中国造船业,在面临这样的国际环境时,或许也会感到忐忑吧?然而,
也正是在这样恶劣的国际环境下,中国造船业再一次刷新了全球其他国家的认知。
在欧美多国造船业衰退的情况下,中国却靠着不断摸索积累起来的技术和特有的劳动力优势,在当年全球造船业中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数据显示,
在第8个五年计划(1991至1995年)期间,中国船舶总公司实现利税比第7个五年计划期间增长220%,利润也增长了150%,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这奠定了中日韩三国主导全球造船业的基础,而随着中国在自主制造柴油机技术领域频频实现突破,中国非但打破了日韩等国的垄断,而且在全球造船业的领先地位也越来越明显。
(3)缺乏必要的保护
除了技术落后和全球造船业陷入寒冬之外,中国造船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国家并没有为其撑起保护伞。要知道,
就算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还是会对国内一些较为弱小的产业进行保护,但是或许是为了倒逼中国造船业快速成长,在中国造船业还远远落后于全球的70年代,国家却没有对其进行保护。
这就好比将一个新生儿跟一群成年人放到同一条赛道上进行比赛,但是对于新生儿却没有任何政策倾斜,此时新生儿要杀出重围的难度自然更大。但是,
从上文中可以发现,中国造船业的技术正是从国际竞争中磨练出来的,是被买家严苛的国际标准逼出来的。
也正是凭借着这种在困难面前不退缩的精神,中国造船业才正式迎来了自身的辉煌。到2010年,中国造船业终于超越日本和韩国,跃居全球第一
。虽然近几年全球造船业再次迎来寒冬,但是中国造船业仍稳坐全球第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造船完工量占全球43.2%,高于2017年的41.9%,同时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也分别占全球的43.9%和42.8%,均高于日本和韩国。
3.未来:中国造船业会走向何方?
在短短40年间,中国造船业从一穷二白到领先全球,这个过程中的艰辛,实在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讲清楚的。如今的辉煌,其实也是对中国造船业奋力拼搏40年的一种肯定。当然,在当今造船业中,中国还面临着韩国和日本这两个强大的对手,那么
展望未来,中国造船业将会如何应对来自日韩的挑战呢?
(1)实行强强联合
在当前全球造船业陷入寒冬之际,中日韩的竞争却进入白热化阶段。继今年年初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团韩国现代重工收购全球第二大造船集团大宇造船55%的股份之后,今年10月份,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和中国船舶重工已经被批准联合重组,2大集团于11月25日正式合并成中国船舶集团。
据悉,此举的目的在于内部优势互补、减少无效重复竞争、提高效率、统筹发挥产业协同效应等。在全球船舶行业低迷、产能的情况下,
"强强联合"和"一致对外"已经成为中国造船业新形势下提升竞争力的最佳选择之一。
(2)增加人才储备
在船舶建造过程中,并不只有造船业在发力,其背后还有船级社(验船协会)、设计院、船舶配套企业、船舶融资单位、船舶经纪人、船舶融资机构、相关法规部门等。其中
像设计院、验船协会等机构都需要有充足的人才储备,为中国造船业在全球竞争中增加底气。
(3)推动技术革新
在上文中可以发现,船舶建造中是非常需要对技术进行革新的,在中国造船业落后的情况是这样,在最辉煌的时候更是需要时刻想着推动技术革新,这才不会因缺乏竞争力而走向衰退。
此前中国造船业一直是靠从全球吸收最先进的技术来进行发展的,通过引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再到自主创新的这种模式来不断推动中国造船技术革新。而
在中国造船业已经领先全球的情况下,或许通过这种模式来推动技术发展的空间会非常有限。因此,就像中国提出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一样,未来中国造船业可能也需要更加侧重于自主研发和创新,从而维持在全球造船业的领先地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